PS写作要有独特性与匹配度
PS本质上则是一封求学动机函,类似于求职信,它不侧重于“是什么”的阐述,而是侧重于“为什么”的论证。总的来说,好的PS写作要综合根据一定的个人经历/学术背景/系所匹配程度来建构一个强逻辑。
1.写作风格:重论证轻描述
首先,好的PS一定是分析性论证占比较大的。对经历的描述,是为了引出分析性讨论(analytical discussion) 服务的,行文切忌冗余信息,勿写无关紧要的(相关度低的资讯),须在尽可能多的地方根据经验证据进一步概念化出自己的反思,去匹配资源。
好的PS写作风格应处处体现出这样的逻辑严谨性。PS当中提及的“是什么”本身不一定很重要,“如何阐释事实和解释为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2.篇章结构:由宽到窄
关于由宽到窄,听上去比较抽象,但实际上在学术写作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行文逻辑。先从总体的概括出发,然后再引出某一细节进入分析。
行文逻辑就是一种标准的“由宽到窄”的论证,从《心理学导论》到贪食症(Bulimia)的作业,又从(Bulimia)的作业再进一步讨论这个领域当中的理论脉络知识:除压力以外的因素,还考虑到环境互动因素。这就是所谓的鞭辟入里和步步深入写作手法,但是要做到这样的话,我们发现是必须要懂学科知识才行的,如果缺乏实质性的理论认知,哪怕我们想深入进去,也深入不了。
PS的写作与学术写作的论述风格是基本一致的,英文学术写作,不同学科的论文虽然有不同的格式偏好,但观点提炼、证据引用、起承转合和结论清晰等特征是学者写文章的一种共识。我想,留学申请文书亦是同理。要做到全文的清晰,实际上整篇文章也可以采用一种“由宽到窄”的论述结构。
第一段应该预告后文所有会提到的信息,接着正文将第一段涉及的信息具体展开,行文中注意秉持第一点所讲的分析写作特点,同时每一段甚至每一个句子应该是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在结尾可以简单总结并说一下未来的展望。坦白讲,这一部分单拎出来会让人觉得在说大话,一些看似无用的漂亮话。但这不意味着总结性的话语无用,因为结尾的作用需要给人一种有始有终。只要前文的分析性讨论有足够的说服力,招生官看到最后并不会觉得这些话是空话和套话,反而是一种架构完整和锦上添花的做法。否则,如果说不需要一个总结性的开头和展望性的结尾,学术期刊论文(journal article)也可以直接砍掉“前言”(introduction)和“结论”(conclusion)两部分了。
3.应用功能:独特与匹配
尽管正如上文总结,文书结构可以大体上相似(类似学术写作),但好的文书体现在个性化,体现在在结构所填充的内容里。内容来源是什么?正是由不同学生求学动机/兴趣偏好/研究经历等编排而成。从审核逻辑来看,留学文书做到彰显个人独特的必要性,其实皆因一个简单的事实:相同的项目会有不同的申请者同时申请,学校期待招收不同背景和有辨识度的学生,以增加整个学生社群的多样性。
但匹配同样资源,不同申请者并不是要变成两个一样兴趣的申请人,而是更应该是展示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和独特。A 同学是渴望通过该项目解决自己的思考困境,再审视对教育政策领域的吊诡之处: 为什么教育的目标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开始,现在却讽刺地,教育成了一种再现阶级优势的筛选机制,而雅思、托福、SAT和GRE等考试所构成的一个领域--“高风险考试”(high-stake tests)是如何展现出这种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再生产机制的。
而B 同学的PS行文中引出自己想匹配这两位老师之前,从自己的受教育经历出发,简要介绍自己的经验观察,并表示渴望从比较的角度分析不同国家地区的教育制度。这些不同的制度在面对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的冲击之下,催生了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的共生与纠缠,那么非营利的公立教育(non-profits public education)的教育质量,会比营利的私立教育的教育质量来得更加可靠吗?这个问题在实证如何解决呢?
从中看出,尽管两份文书到匹配了同一个项目的同样的系所资源,都展现了对研究集群的了解,但由此引发的更深层的思考是结合了不同申请者的背景/兴趣/经历来自然引出的,这便是体现个性化的所在。而这些问题或许可以在系所的课程当中每周的主题找到相应的文献,也可以是这些教授出版物中讨论过的问题,甚至是这个学科领域内重要的一些理论争论。
总之。一定要在PS中展现对该项目的深层理解,在项目的选择上,切记要综合自身的经验经历,申请(研究)兴趣,院校项目定位和特色等多方面来决定,这样多因素影响下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而且求学动机才会显得强烈。申请者宁愿在一开始在这方面多花点时间,精准选校,也尽量不要在未经研究的时候就开始广撒网,留学顾问其实应该就是一个帮助你寻找学术兴趣和找到最适合你学习资源的引路人。当然,可能每个人找中介的需求点并不一致,世界是多元化的,留学界和留学生群体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