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CiteScore是什么?CiteScore与影响因子有何区别?

CiteScore是什么?CiteScore与影响因子有何区别?

发布时间:2021-06-02 10:43:42 阅读:30522 作者:致远教育 字数:1555 字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导读:CiteScore(引用分数)是2016年12月全球著名学术出版商Elsevier(爱思唯尔)推出的基于其Scopus数据库的期刊评价指标。

国内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把个人业绩考核与期刊的影响因子挂钩,规定在SCI不同分区的期刊上需要发表的论文数量。SCI分区是基于期刊影响因子而划分的。因此,影响因子是科研人员倍加关注的话题。

CiteScore指数

文章目录

1.什么是CiteScore?

2.期刊和论文的评价方法

3.CiteScore与影响因子的区别

4.CiteScore的局限性

5.CiteScore的展望

文章正文

什么是CiteScore?它与影响因子有哪些不同?本文为您解惑这些问题。

1.什么是CiteScore?

CiteScore(引用分数)是2016年12月全球著名学术出版商Elsevier(爱思唯尔)推出的基于其Scopus数据库的期刊评价指标。

2.期刊和论文的评价方法

经过几年的发展,学术界一直在关注作为期刊影响因子最大竞争对手的CiteScore是否能够取代影响因子而重塑期刊水平等级划分。自从Garfield于1972年提出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以来,期刊评价一直被影响因子所垄断。影响因子是Clarivate(科睿唯安)Analytics基于其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的引文资料计算的评价指标,用于期刊评价和排名。影响因子一般是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报告年份中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影响因子越高,期刊的学术权威性就被认为越强。

应当注意的是,影响因子是评价期刊用的,不是用来评价单篇论文、个人或单位的学术影响力的,因为影响因子是该期刊平均每篇论文的引用次数,并不代表某个人的某篇论文的引用次数。将期刊影响因子与个人学术水平挂钩是一种比较粗糙的不准确的评价方法。个人在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只能说明论文是发表在高水平的期刊上,并不说明这篇论文就肯定会有较高的被引次数。

一篇论文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影响力指标是引用次数。评价一个作者或一个单位的学术影响力的方法通常是采用总引用次数和H指数(H-index)。Hirsch于2005年提出的H指数试图综合考虑某个作者的论文数量和质量的指标。其中,质量指标就是引用次数。H指数的定义是,如果一个作者发表的论文中有n篇论文的每篇被引次数都大于或等于n,该作者的H指数就等于n。当作者的高被引论文篇数增加时,H指数会增大。

3.CiteScore与影响因子的区别

影响因子是计算某期刊连续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第三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数。CiteScore是计算某期刊连续三年发表的论文在第四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数。在影响因子的计算中,分子是来自所有文章的引用次数,包括编辑述评、读者来信、更正信息和新闻等非研究性文章,而分母则不包括这些非研究性文章。在CiteScore的计算中,分子和分母都包括这些非研究性文章。因此,如果这些非研究性文章比较多,由于分母较大,相较于影响因子,CiteScore计算出来的分数会偏低。

CiteScore的引用数据来自Scopus数据库中的22000多个期刊,比影响因子来自WoS数据库的11000多个期刊多了一倍。需要注意的是,WoS的SCI数据库里只有几十个中文期刊,而Scopus数据库里则有几百个中文期刊。因此,推广使用CiteScore对于推广中文期刊的影响力是有帮助的。

另一方面,近年来开放获取(Open Access)期刊的数量激增,其中良莠并存,颇受争议。Scopus数据库中收录的一些质量较差的或通过非正当手段操控提升引用次数的开放获取期刊会影响CiteScore的引用数据的权威性。

Scopus是Elsevier旗下的数据库,于2004年创立,号称比Clarivate旗下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更大更全。全球很多重要的大学排名机构采用Scopus数据库的数据作为排名依据。关于Web of Science使用教程大家可以参考:www.baydue.com/news/tools/553.html

另外,影响因子只对付费订阅用户开放,而CiteScore是免费对所有人开放,任何人可以通过Scopus的官方网址(https://www.scopus.com/sources)查阅。

CiteScore与影响因子的区别

4.CiteScore的局限性

由于研究人员数量规模和研究课题活跃度等因素,不同学科的期刊在论文引用数量上相差很大,导致不同学科的期刊影响因子是不可比的。CiteScore也具有相同的问题,即只有在同一学科领域中比较时才有意义。

CiteScore的两个令人关注的方面是其计算公式分子中的论文引用次数包括了大量非SCI期刊或低水平期刊,以及分母中的文章总数里面包括了编辑述评和读者来信等非研究性文章。研究表明,CiteScore与影响因子之间虽然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但也具有明显的复杂差别。

5.CiteScore的展望

影响因子作为一个几十年长期存在的传统科研评价指标,不会被轻易撼动或取代。目前的SCI期刊分区制度以及科研人员业绩考核和职称评定制度都是基于影响因子的。CiteScore与影响因子相比,最明显的区别是论文引用次数中包含的期刊数量远为更加庞大。CiteScore如果想取代影响因子来重塑期刊质量分级,搞出自己的一个评级体系,并影响或改变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论文考评政策,需要得到全球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才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研人员可以持续关注期刊的CiteScore发展。

最新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

在线咨询